首页 >   > 领导讲话 > 正文 
 
  孙瑞哲会长在2021中国棉纺织科技大会上致辞
2021-10-13
分享至:

  10月12日~13日,2021中国棉纺织科技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要求,棉纺织行业迫切需要以科技引领支撑行业创新,助力我国纺织高质量发展。国际纺联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出席会议并致辞,对棉纺织行业的科技创新方向给出了建议。

  以下为致辞全文。

 

在2021中国棉纺织科技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1年10月1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行业同仁:大家好!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很高兴与大家相聚泉城济南,首先,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棉纺织科技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纺织服装行业是制造经济与创新创意的高度融合,是内需体系与国际循环的重要组成,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呈现。行业与社会繁荣稳定、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是新发展格局中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作为纺织工业的最传统领域、标志性构成,棉纺织既是基础性和支撑型行业,也是引领性和战略型力量。行业发展与国计民生高度关联,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第一,棉纺织行业是积淀深厚的基础产业。作为世界工业革命的起点、中国近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棉纺织行业始终与时代同发展,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力量。2020年,原棉纤维占中国纤维消费量的13.9%;8288家规上棉纺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922亿元,占全行业的26.4%。产业成熟度高,规模优势明显,行业的发展对上下游的纺织机械、材料创新、产品开发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牵引作用。民生价值与规模效应,更赋予行业较强的战略属性、金融属性、政策属性。

  第二,棉纺织行业是关系民生的富民产业。棉纺织行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关联,易切入、潜力大、产业延展性强。行业的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以县域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以新疆为例,棉纺织行业直接带动新疆全区约12万人就业,间接增加就业人数约10万人,改善了约40万人的生活。

  第三,棉纺织行业是开放合作的全球产业。作为全球化最早的工业领域,从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到产品消费,棉纺织行业与世界经济深度关联,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2020年,我国棉制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占到全行业的1/4左右。历史与现实的逻辑,使得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受到全球关注,是社会责任建设的重点领域。在大国博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棉纺织行业也因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国际地缘政治的重要战场。

  棉纺织“功同菽粟”,事关全局。推动棉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新时期国民经济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下,科技创新正在从四个维度重塑棉纺织行业的形态与格局。

  第一,以功能化、差异化为方向,推动棉纺织产品体系的升级。

  纤维材料正向着多结构、多功能、超性能方向发展。材料技术的突破,结合工艺技术的发展,棉纺织产品的品类与边界持续拓展。非棉纤维与棉纤维的融合应用,不仅缓解了棉花原料的供需缺口,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功能性与差异性。据统计,2020年,非棉纤维的应用比重提高到65.3%。技术创新正在改变着棉纺产品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推动棉纺织制造体系的升级。

  科技创新驱动下,“高效能、高品质、高责任、低成本”的制造系统正在形成。以智能装备和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为支撑,产业链各环节正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变。目前纺纱设备的自动化改造程度达到79%,数字化和连续化水平分别达到39%和28%,全行业纺纱万锭用工降至48人。制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深化,行业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循环再利用棉型短纤维总量达到200万吨。

  第三,以专业化、网络化为方向,推动棉纺织组织体系的升级。

  技术的发展使得产业组织向着创新协同、价值共生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信息技术使得产业组织结构更加网络化、平台化,资源要素逐渐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广泛连接;另一方面,专业技术加速分工的专业化、精细化进程,产业合作从产业内分工转为产品内分工,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应运而生。就企业内部而言,管理工具与方法的改变,使得企业生产运营方式更加精益化、柔性化,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高效化。目前,棉纺百强企业ERP系统应用率达到60%,MES系统应用率29%。

  第四,以服务化、资本化为方向,推动棉纺织价值体系的升级。

  科技创新驱动下,行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与市场的连接方式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两化融合的深入推动着两业融合的深化。行业开放式设计、协同式研发、互联制造、产能共享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层出不穷。供应链管理围绕全生命周期展开,向着智慧化、服务化、金融化方向加速发展。在资本市场上,科技创新正在成为产业的价值内核,以塑造预期与前景的方式,改变着企业估值与成长逻辑。

  随着行业研发投入的加大,依托规模优势与体系优势,棉纺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系统性提升,正从跟跑、并跑阶段向领跑阶段迈进。“十三五”时期,棉纺织行业专利申请有效量累计达到7500余项,完成标准70项,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关键工艺和装备技术持续突破,生产的质量与效益大幅提升,产品品质与品类持续丰富。在技术支持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纱线生产量最大、纤维应用最广、产品品种最全的国家。色纺纱、高档衬衫色织面料、高档牛仔布等高品质棉纺织制品全球领先。整体看,中国棉纺织行业已经具备了实现产业范式变革的基本条件,进入了以技术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当前,行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应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推动行业的发展与升级,行业科技创新有着新的要求与方向。

  一、应对全球产业链调整,行业科技创新需要坚持自立自强。

  全球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要素价值正在发生改变。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回流与新兴市场国家崛起交汇,国际分工格局深刻调整,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激烈竞争与加快转移的现实压力。棉纺织行业要保持规模优势,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塑造新的比较优势。可以说,科技创新事关话语权、发展权、生存权。在大国博弈背景下,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外循环阻力加大。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这是提升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势的唯一出路。

  二、应对市场格局变化,行业科技创新需要坚持需求导向。

  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全局性、战略性的市场变化。一方面,内需市场是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发展基石。我国拥有14亿人口和4亿中产人群,是世界上最具活力潜力的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市场存量经济的特征正在强化,产品同质化与消费差异化趋势并存,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行业要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高效统一,更好满足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三、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行业科技创新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人口正在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一方面,劳动力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数量正在减少。行业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装备升级与技术升级,促进人口质量红利充分释放,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就业偏好的改变加剧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平衡。行业需要适应就业理念的变化,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树立行业技术密集型的新形象,创造更加舒适的劳动环境和工作内容,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业科技创新需要坚持绿色低碳。

  气候变化是全球挑战。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与平衡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从要素配置、产品供给到市场规则、路径模式,产业面临系统性的改变。行业开始进入出清和调整高能耗、高污染产能的结构调整期。面对日益刚性的环境要求,行业科技创新要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提升效率、降低排放,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变革,实现降碳、减排与增长的协同推进。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更新产业思维、调整产业定位、塑造产业优势。

  五、应对数字经济浪潮,行业科技创新需要坚持数据驱动。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普遍形态。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通用基础技术的发展与渗透正在深刻改变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范式。数据驱动着产业的装备与工具更新、组织与模式再造。智能制造与智慧营销的发展,使得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性与耦合性得到提升,供给需求及时匹配,生产要素实现了优化配置与高效循环。科技创新的工具平台和方法范式也在发生全面变革。行业科技创新要顺应数字化的趋势,使得行业在经济技术架构变轨中实现换道超车。

  取势、明道、优术、合众统一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品质生活统一于科技创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行业要把握时代脉搏,以全球化的视野,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人民美好生活。在此,我提几点建议与期望。

  一是聚焦产业基础创新,提升战略引领能力。

  棉纺行业微创新多、创新速度快,但战略性、根本性创新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所在。行业要布局未来,注重基础理论、基础工艺、关键标准的攻关与布局。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链配套完备的优势,将过程中积累的工艺流程、生产经验、协作经验等实践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提升行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理论突破推动转杯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工艺的创新发展,在下一代纺织工艺与装备创新中占得先机。

  二是聚焦制造能力提升,巩固规模体系优势。

  规模经济是成本效率、市场话语权的底气与来源。以数字创新、绿色创新为支撑,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推动“多快好省”的生产体系的形成。加快智能装备的更新与升级,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打造纺纱、织造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更加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围绕双碳目标,以技术创新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将低能耗低物耗、可再生可循环的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加快浆纱、染色等绿色加工技术的突破。

  三是聚焦创新生态营造,提升价值转换效率。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上下游、产学研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构建多样性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区域、跨领域的创新资源整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变成行业现实生产力。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布局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科技合作,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四是聚焦产业人才培养,厚植科技创新力量。

  结合棉纺织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完善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协同发展。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营造投身实业、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企业家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

  “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这体现的是棉花的品质,也是棉纺的精神。让我们从长远价值与根本价值出发,扎扎实实、勤勤恳恳,以科技创新推动棉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人类送温暖,为国家添锦绣。

  谢谢大家!

  (来源:中棉行协)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ctei.cn”,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360.jpg
【专题】发展新质生产
sy.jpg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
sy.png
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
360.jpg
勇攀高峰!波司登交出
360.jpg
波司登发布2023/24年
sy.png
风华正茂30年,intert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

Baidu
map